
Aleksi Teivainen
17.01.2022
芬蘭食品和飲料行業彰顯創新精神。
總部位於赫爾辛基的安諾拉集團(Anora Group)2021年10月在英國推出全球最具可持續性的伏特加——克斯肯可瓦伏特加氣候行動(Koskenkorva Vodka Climate Action)。這款伏特加是與農場主賈里•埃羅拉(Jari Eerola)和波羅的海行動小組(Baltic Sea Action Group)共同推出,採用再生農業種植的大麥製成。再生農業是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吸收到地下的復原方法。
“在克斯肯可瓦伏特加氣候行動中,我們使用一批發酵方式略有不同的單一莊園大麥,因此在工藝中採取了更加實用的方法。”克斯肯可瓦伏特加全球品牌大使米凱爾•卡特圖寧(Mikael Karttunen)在接受《酒業商訊》(The Drinks Business)採訪時表示。
再生農業優勢巨大。卡特圖寧表示,如果全世界所有農民都採用這種做法,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減少約3,220億噸。
“(這)幾乎相當於全球十年的排放量。”

安諾拉集團推出由再生大麥製成的伏特加,這款烈酒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持續的伏特加。 圖片來源: Tiina Parkkinen / Altia
這款烈酒無麩質且適合素食者飲用,由主要使用生物能源、回收利用率為99.9%的釀酒廠生產,蒸餾殘餘的大麥殼甚至被用於為釀酒廠提供動力。
赫爾辛基釀酒公司(The Helsinki Distilling Company) 報告稱,該公司已開始生產無酒精蒸餾酒,以滿足越來越多既想戒酒,又想享用仿製正宗雞尾酒飲料的消費者。這種烈酒口味源自柑橘類水果和杜松果等成分,因此成為杜松子酒的無酒精替代品,但並不適合作為純品飲用。

無酒精飲品Helsinki Nolla可以被用來調製雞尾酒例如Tom Nollins。 圖片來源: The Helsinki Distilling Company
赫爾辛基釀酒公司的釀酒大師米克•米肯寧(Mikko Mykkänen)告訴《赫爾辛基新聞報》,生產從萃取水果、漿果和其他植物開始。然後將萃取物蒸餾並混合,去除蒸餾過程中產生的酒精,且不使用任何替換溶劑。
不過精確的配方和生產過程嚴格保密。

赫爾辛基釀酒公司的釀酒大師米克•米肯寧研發出一款帶有淡淡的柑橘類水果、杜松子漿果和其他植物香味的無酒精蒸餾酒。 圖片來源: The Helsinki Distilling Company
“我們是市場上的第一個芬蘭產品,並希望保持自身優勢,” 米肯寧解釋道,“我相信其他公司也將開始生產無酒精蒸餾酒。”
另一家總部位於赫爾辛基的初創企業Kåska在酒類市場上秉承變革精神,2020年在芬蘭和香港推出了名副其實的低酒精杜松子酒。雖然受冠狀肺炎大流行限制,上市活動只能遠程舉行,但酒品仍在這充滿變動的一年中,有良好的市場表現。

Kåska休閑飲料是一種低酒精的杜松子酒,成分包括雲杉,檸檬,和花香調。 圖片來源: Kåska
Kåska聯合創始人埃圖•托波(Eetu Topo)表示,香港引導潮流者和時尚達人云集,而且是亞洲雞尾酒之都,所以被選為首個海外市場。
“儘管交易量不大,但我們在香港一直保持盈利,” 他在2021年8月對《商業報》(Kauppalehti)表示,“低酒精產品的市場份額約為1%,但去年低酒精蒸餾酒的銷售額增長了80%。
接下來將在丹麥推出15度杜松子酒,並計劃於2021年底和2022年初進軍更多市場。
在全球範圍內,芬蘭食品對關注健康、環境和可持續的消費者尤其具有吸引力。
芬蘭產品在整個食物鏈的衛生水平、可追溯性和問責制方面獨步世界。十多年來,該國的家禽養殖場從未使用抗生素,牲畜的抗生素用量全歐最低。
源自稀薄空氣中的營養素
太陽能食品公司(Solar Foods)啟動了一項新型食品申請程序,為歐洲推出Solein播下種子,Solein是一種由微生物代謝二氧化碳產生的素食蛋白質。這家初創企業於11月2日向歐盟委員會提交了一份材料,其中載有該公司認為全球最可持續蛋白質的信息和科學證據,從而啟動了申請程序。
該程序適用於1997年5月15日前未在歐盟內部廣泛消費的食品,程序確保食品安全有效,標籤不產生誤導且營養符合用途。

使用空氣和電力製成的素食蛋白質Solein由微生物生成。太陽能食品公司認為,其存在時間可能比人們吃的動物和植物更長。 圖片來源: Solar Foods
太陽能食品公司報告稱,在過去兩年的產品開發過程中,形成蛋白質的微生物經過嚴格測試,其成分得到監測和描述。該公司表示,成分數據未引起安全性或過敏方面的擔憂,這種蛋白質被證實可安全食用,是一種營養全面的替代蛋白質。
儘管從稀薄空氣中生產食品的概念聽起來天馬行空,但該公司表示,自然生物的存在時間可能比人類消費的植物和動物更長。
“但是,只有現在我們才能藉助技術,種植和收穫一些通常無法看到的微生物。” 該公司表示。
該公司還宣布將在南芬蘭大區萬塔(Vantaa)開始建造首個商業規模的生產基地。“我們預計將於2023年上半年開始商業生產。”
引人矚目的創新
芬蘭自然資源研究所(Luke)2021年9月報告稱,該所已申請用於魚類養殖即插即用解決方案的水循環和處理技術專利。這種模塊化解決方案可以安裝在運輸集裝箱中,從而快速啟動和靈活擴展生產。
優勢包括節省大量成本。

芬蘭自然資源研究所(Luke)認為,其即插即用的魚類養殖解決方案可大幅降低成本。 圖片來源: Luke
“模塊化方案有助於節約設計、部件製造、採購和工廠設置成本。” 芬蘭自然資源研究所項目負責人塔皮奧•基烏魯(Tapio Kiuru)表示。
他承認,利用集裝箱進行水產養殖並非新概念,但模塊化解決方案的效率無與倫比:這種方案支持高喂料水平和魚群密度,現場只需要配備電力和水管接頭。
“芬蘭自然資源研究所的方法可應對水體循環養殖領域的主要挑戰,例如高投資成本和[……]高投喂和人工成本。” 他說道。
芬蘭國家商務促進局(Business Finland)撥款37.8萬歐元,助力實現解決方案商業化。目前正在中芬蘭區勞卡(Laukaa)實施的項目正在評估該解決方案的功能和商業潛力。
與此同時,歐盟為中芬蘭區于韋斯屈萊應用科學大學(JAMK)的養耕共生科研項目提供了資金。
這筆經費將使研究人員能夠開展可行性研究,進行小型實驗室測試,並建造一個試點工廠,以監測和發展養耕共生系統的表現,以期為擁有閑置農用設施的農村地區開創有利可圖、環境友好的商業模式。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養殖了薄荷、菠菜和虹鱒,重點關注水質、系統維護以及魚類和植物生長。
“養耕共生是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水產養殖行業,不但可以拯救環境,而且可以提供魚類和蔬菜等優質本土食品。” 于韋斯屈萊應用科學大學博士生法伊卡•阿提克(Faiqa Atique)表示。
“這種方法的用水量比傳統農業和魚類養殖法減少85%。” 她強調。
歐盟海洋事務及漁業總司指出,氣候危機正在影響農場、水產養殖和漁業的產量。該司指出,養耕共生提供了一種生產作物和蛋白質的替代方法,這種方法對環境的影響很小,不受季節干擾,不需要佔用土地。